close

大教堂外阿爾卑斯長號角吹奏瑞士民謠.jpg

里波尼廣場路米尼宮大教堂.jpg

里波尼廣場與教堂1823.jpg

里波尼廣場與路米尼宮.jpg

洛桑大教堂.jpg

烏契城門1829.jpg

翡翠色原石.jpg

「瑞士住遊」約50篇,每周二在陳雨禾FB與痞客邦刊出,敬請指教。若反應不錯,將集結成冊,送給很晚還在街頭賣物的阿公阿嬤去賣。

遊記--讀書研究文化市 奧林匹克運動都 洛桑2/3

Malley區  貝拉爾大樓說都更  歐洲廣場人擠人  夫隆車站趕流行

出差洛桑,參加台灣僑胞葛小姐的珍珠奶茶第二分店開幕,因收藏二幅關於洛桑舊景觀的素描(Le vieux Lausanne,都是Ch.Vuippermet的作品),所以刻意留心該場景的今昔。

洛桑市區築基於各個小山丘上,下一個小山丘的頂,可能是上一個小山丘的腳,許多新式建築都有電梯貫通上下二丘,二次造訪已經略有領會,可省去「爬坡逛街」的樂趣。珍奶第二分店位於夫隆地鐵站旁,停車場在山丘頂、與路面齊高,我們乘電梯下到丘底車站,走出陽光處,即到。

由非華人舞動的獅子開幕、鞭炮串響、濃濃的台灣味,也安排多色人種街舞。賀賓中,成大建築所畢業的博士留學生說,洛桑約有3~40位台灣來的留學生,比日內瓦多,因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瑞士兩所聯邦理工學院之一,這個聯邦學院世界著名。去年,台灣高級文官管理進修班,也在洛桑管理學院開課。

開幕典禮結束,我們前往著名的大教堂瞻仰。路經洛桑的精華區,沿途精品店比麟、名牌林立,大大的皇冠Rolex標誌大樓,矗立在街頭三角窗。有一條高架車道橋(Grand Pont)畫過市區、交通繁忙。夫隆車站附近的橋段,猶如架在古城牆上,橋孔是比麟的石砌拱門,橋下形成一大片戶外活動的廣場:臨時市集、活動集會、流行音樂會等連接登場。人氣最高的是拱門式橋墩前的歐洲廣場(Place de la Europe):每年的洛桑國際電子音樂節(Lausann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Festival)都在這裡舉行,是年輕人的樂園;瑞士商標節(The Label Swiss Festival),這裡人山人海;平時夏日黃昏到夜晚,這裡是理想的咖啡休閒座,座無虛席。

洛桑很多道路都規劃成人行道,流行封街當廣場:聖法蘭索路(Saint-François)非節慶期間是精品夜市;天氣暖和的日子,Benjamin-Constant廣場變身露天咖啡座;城市節(Festival de la Cité)到處擠滿人潮,要上大教堂「前途艱難」,不如留在Académie路封成的烹飪和品酒天堂。

此區很多都是十九世紀以後的建築,貝拉爾大樓(Bal-Air Tower)是都市更新的指標:1930年的新建築,現在已成為尚在使用中的歷史紀念碑。另有一條高架鐵橋與高架車道橋Grand Pont交叉,專供行人穿越;從鐵橋就可下到夫隆車站廣場,車站就在貝拉爾大樓腳邊,是洛桑最摩登的設計,四周展現新穎的現代感,有如置身台北信義計畫區;冬季這裡佈置成一個溜冰場(Flon ice rink),吸引許多青少年來此大顯身手。

舊市區  路米尼宮文化大本營  帕路廣場政經中心

終於找到里波尼(Riponne)廣場。我收藏的一張畫於紙上的鉛筆素描,是1823年的里波尼廣場,以洛桑大教堂為背景,描繪某天下午Poit先生和Louise Guignard小姐在她的公寓前談話,及裝載農作物的馬車隊。今日拍到的里波尼廣場及路米尼宮(Palais de Rumine),背景也是洛桑大教堂。廣場很大,夜間常舉辦大型音樂會;日間廣場依舊攤商雲集,車輛往來頻繁,只是商品與交通工具都現代化了;週六上午這裡成了尋寶的舊貨市場(瑞士好像很正規的在經營大型跳蚤市場,連紙箱都一律是香蕉香,日內瓦尼隆都有);地下成了地鐵站、停車場,收攤後,廣場仍然是人們休閒、聊天的最愛。

俄國貴族路米尼(Gabriel de Rumine)逝世後,留給洛桑150萬瑞士法郎,用以建築這座公共大樓:路米尼宮是1892年法國里昂建築師Gaspard André所設計、1902年11月正式動土、1904年落成,文藝復興佛羅倫薩式的建築。原是洛桑大學的校舍、沃州政府存放科學、藝術等收藏。1980年代大學遷到日內湖畔Rolex Learning Center的大學城。路米尼宮重組後,現在是洛桑大學圖書館,和三個州立博物館之一,包括:州立美術館、考古和歷史博物館、州錢幣博物館、地質學博物館、動物學博物館等,館藏豐富,是洛桑的歷史文化中心。我在館裡看到一塊翡翠大石頭,長約60公分、寬約40公分、高約30公分,表面一坨一坨的像綠色小菊花。

路米尼宮左側的斜坡小巷往「上」,走到另一條主要幹線,幹線從路米尼宮後方約3樓的高度經過,繞行於大教堂高台的下方,車水馬龍,過街、拾「附屋簷的台階」的「上」段而上,就是大教堂西側正門的庭院;路米尼宮左邊的斜坡路往「下」,走到帕路(Polud)廣場,是市政府大樓所在。市府只有六間店面的寬度,廣場也不大,周圍是商店住家,中央豎立一座正義女神雕像噴泉,這裡可是古今的政經中心。名牌商品滿櫥窗,歐風的咖啡輕食、歷久彌新,一家二樓前陽台的電動動物偶劇,整點報時,演了近十分鐘,坐著喝咖啡又附送看免費表演,值回票價。

是觀光局人員介紹的:我們在轉角的一家古店吃起司鍋,標準的瑞士餐,價格也很合理。總統夫人周美青來訪也在此午餐。餐廳在「附屋簷的台階」的「下」段起點處,這個「台階」是去做禮拜的人行道,上教堂要先爬台階鍛鍊一下,還好中間有分段休息。我收藏的另一張紙上鉛筆素描,是1829年以前烏契(Ouchy)區的城門,描繪某天下午貴族Charles 先生走進毀壞前的城門,此門在1829年傾倒,該畫原屬於一家羅馬公司(Ouchy以前就是商業港)。原址已杳,倒是在古店餐廳看到另一張,也是紙上鉛筆素描,筆法、相框皆相同,掉漆也同,是1860年的帕路廣場,這廣場一點都沒有變,只有商品妝點與時俱進。我不禁聯想:文化古都的藝術家們,是否預知時光易逝,流行將舊文物以素描保存?另在二樓見到我也有收藏的「偷獵者」授權複製畫,該畫曾獲得瑞士國家藝術獎,原畫存於沃韋美術館。

哥德式的洛桑大教堂,規模與華麗號稱瑞士第一,是洛桑市區歷史最悠久、位置很高、最顯著的建築。1170始建至1235完工,原是羅馬天主教聖母大教堂,國王魯道夫三世在此加冕,宗教改革後成為新教的大教堂。教堂呈東西走向的長型,兩頭各有一座造型不同的尖塔,兩塔間的南側門被稱為「使徒入口」,玄關四周是13世紀的精美作品 - 牆壁上的聖人浮雕像,栩栩如生。建築外觀雕塑著複雜的宗教人物,都在述說著聖經的故事。

教堂外西側與南側連成一個廣場,時常有活動,用阿爾卑斯長號角(alpine corn)吹奏瑞士民謠,最引人注目。

我們從西側正門入內參觀。大門玄關長約5公尺寬約3公尺,周圍石雕、壁畫,上頭架設管風琴,相隔約50公尺與講台相望。這架管風琴是獨一無二的設計,來自Giugiaro意大利設計和Fisk美國製造工藝,擁有法國古典樂和交響樂風格、德國巴洛克浪漫曲風,規格:近7000根小管、40頓重,花费15萬小時安裝完成。堂內的彩繪、尤其是南壁美麗的玫瑰花窗,也是13世紀的著名作品,依季節與月份展現當時的宇宙觀,唯妙唯肖。玄關右手邊有232級台階通上尖塔(我們饒了自己沒上去,就相信導遊手冊啦!),可瞭望洛桑市區、波光粼粼的日內瓦湖和阿爾卑斯山脈;塔上還有一間「報時小屋」,無論刮風、下雨、下雪,已經持續500多年,每晚10:00~2:00共五次,都會有真人義工在小屋的迴廊向四方呼喊報時,含有夜深露重、小心火燭之意,是歐洲甚至全世界僅存的舊俗。

教堂廣場邊的洛桑歷史博物館,關閉中。只見舊建築的門口,搭建三角型屋頂的透明玻璃玄關入口,裡面有幾張桌椅。這種搭配我在瑞士多處見過,不禁想著:是貝律銘先在羅浮宮入口擺玻璃塔,而群起效尤?還是先有這種配置,而給了貝律銘靈感?

我們走原路回停車場,那條精華區依然熙來攘往。又見乞丐,實際體會到流離失所的無奈,深深慶幸生在故鄉台灣的安定。順手將包包裡的零錢,全部給了跪在人行道上的婦人,她起身追隨我,比手畫腳口中念念有詞,指著嘴巴做吃東西狀,並拿出一張剪報,指著坐在波斯地毯兩側的男女中的女士,並指指自己,我仔細端詳,發現她眉清目秀、雙眼玲瓏、乾乾淨淨,猜想她大概表示要吃飯(杯子裡沒有多少錢),剪報上可能是報導她的成果,表示她也曾經是有頭有臉的人,只是鐵幕瓦解、中東戰亂、資本主義入侵,才落得流落街頭為丐。比畫了半天,我只能說I can not understand.趕緊將僅剩的20fr(600多元台幣)給她,也比手畫腳指指耳朵(雙關語:耳朵不好,不懂妳的語言),她才右手護胸深深的一鞠躬離去。嚇得前行的女兒折回來營救,以為我被丐幫圍困。

arrow
arrow

    陳雨禾的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